火星南极冰下多个高盐水体获确认

访问次数:422  发表时间:2020-09-29

盐湖散布红色星球

在火星如今的气候条件下,液态水的起源和稳定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而据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28日发表的一篇行星科学论文,欧洲科学家团队于火星南极下探测到多个大小不一的冰下水体,研究结果表明,火星南极下方散布着一片片因高盐浓度而保持液态的湿地区。

已知地球南极存在冰下湖。而既往研究中,欧洲空间局火星快车空间探测器(Mars Express)上搭载的火星先进表面及电离层探测雷达(MARSIS),曾发现火星南极地区下方也存在着一个类似水体。

冰下湖的存在对于天体生物学以及判断火星上是否存在宜居生态位或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这一水体的液体性质和组成,一直以来都存在较大争议。因为尽管火星的地质记录不完整,现有数据仍表明其在整个历史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火星经历的气候变暖和潮湿的条件下,火星南部冰原的局部基底可能融化;而现在火星极低的地表温度又不太能保存住液态水,冬季时两极地区温度可达-143℃。

此次,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研究人员艾伦纳·派汀纳里及其同事,借助地球卫星采用的探测南极冰下湖的技术,分析了该火星水体周围一块250×300平方千米的广袤面积的MARSIS探测雷达数据。MARSIS雷达于2003年在火星快车上发射,并于2005年夏天开始收集数据,由于一度都没有明显证据表明火星极地以下存在基础液态水,也引发了关于今天火星极地地区液态水稳定性的科学辩论。但这一次,研究团队终于确定了此前发现的冰下湖的液体性质,还根据干物质条带从主要水体中区分出了另外一些较小的水体。

研究团队认为,这些水体都是高盐溶液,即盐溶解在水中形成高浓度的盐水,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这些水体能在火星南极底部的寒冷环境中依然保持液态。

总编辑圈点

火星上有没有液态水?这简直是个令人魂牵梦萦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可以成为一切瑰丽故事的起点。有液态水,就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有生命,就有生物……看似荒凉的火星,就能成为另外一种模样。而水本身,又确实是一种奇特的液体,在极低温度下,它有时仍能以液态存在;看似结了冰,底下又暗流涌动。这给了火星更多可能性。现在,科研人员认为,火星南极下方确实存在高盐水体。至于水里有什么,那又是另外一则需要书写的故事了。

科技日报北京928日电 (记者张梦然)

世卫组织非洲办事处指出:

国际战“疫”行动

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办事处对非洲的新冠肺炎病例和病亡人数的初步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哮喘等疾病的患者处于更大的风险中。而由于医疗卫生部门对疫情的关注,放松了对这些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护理。

世卫组织非洲办事处主任摩伊迪博士24日说:“数百万患有非传染性疾病的非洲人群,其患新冠肺炎并发症或病亡的风险更大。但令人非常担忧的是,正当高血压和其他慢性病患者最需要支持时,许多人没有得到所需的治疗护理。”

世卫组织非洲办事处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严重或致命的新冠肺炎感染。根据该办事处对14个非洲国家的初步分析,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哮喘是与新冠肺炎患者最相关的合并症。这些慢性病需要持续治疗,但是随着政府将重点转移到疫情防治上,非传染性疾病的医疗服务已受到严重破坏。

南非占非洲所有新冠肺炎病例和病亡人数的近一半。在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有61%患有高血压,52%患有糖尿病;在6069岁年龄段的病亡人数中,有45%还患有高血压。在肯尼亚,约有一半的新冠肺炎病亡发生在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中。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死于新冠肺炎的患者中有85%同时患有非传染性疾病。

世卫组织非洲办事处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非传染性疾病对非洲就是一项重大的健康挑战。2015年,非传染性疾病在非洲造成310万人死亡,2010年为240万人。世卫组织最近对撒哈拉以南非洲41个国家的调查中,有22%的国家报告说他们仅对慢性病进行紧急住院治疗。同时,有37%的国家表示门诊服务有限。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59%的被调查国家的高血压治疗护理。此外,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护理在56%的国家已经中断。服务的关闭或放慢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基础状况,导致更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病例,还进一步增加了慢性疾病患者对新冠肺炎的敏感性。

科技日报比勒陀利亚927日电 (记者杜华斌)

28日,正值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50华诞,国家电投在此正式发布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世界先进三代核电型号“国和一号”。至此,从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三代核电自主化发展战略宣告总体完成,我国核电技术整体升级换代,实现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

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邓戈在发布会上评价说,这是集我国核电50年、三代技术和产业创新之大成的标志性成果。

据悉,“国和一号”是在引进消化吸收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的基础上,依托工程项目平台实践以及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型号,具有“安全系数高、经济性能好、创新成果多”等诸多优势。

国家电投介绍,“国和一号”研发工作从2008年正式启动,历时12年科研攻关,477家机构、26000余名技术人员参与。中美核能合作协议界定,净功率超过135万千瓦才能拥有三代非能动核电自主知识产权。为此,上海核工院以压水堆重大专项总设计师郑明光为代表的技术团队,对“国和一号”顶层设计方案进行了全局性的创新,实现型号总体性能和效率的全面提升。20141月,“国和一号”初步设计通过国家能源局评审;20162月,通过我国核电史上范围最广、内容最深的联合安全审评;20164月,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通用安全审评,获得国际认可。目前,“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施工设计已完成99.2%

在安全性上,“国和一号”基于多层防御体系,系统性应用“非能动”和“简化”理念,并经过了完整的试验验证。研制过程新建22个台架,完成17项试验共887个工况,完成了堆芯熔融、安全壳冷却等6大试验课题,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配套试验设施,支撑型号安全审评,确保绝对安全。

在经济性上,“国和一号”成功打破了多项技术垄断,主泵、爆破阀、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大锻件、核级焊材、690U型管等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全部实现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设备整体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批量化后工程造价还能再降低20%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

科技日报上海928日电 (记者瞿剑)

Copyright © 200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04284号
主办单位:福建运盛青年基金会 电话:0591—87532781/87532925 地址:福州市东大路73号东湖大院 邮编:350001 技术支持:影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