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自然·通讯》杂志8日报道,芬兰阿尔托大学物理学家宣布,他们通过测量发现一种跨导量子比特的回波相干时间创下新纪录,达到前所未有的1毫秒,突破了此前已发表的科学纪录。此前回波相干时间的最高纪录接近0.6毫秒。这一成果标志着量子计算技术的重大进步。更长的量子比特相干时间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在执行计算任务时能维持量子态不被破坏的时间更长,从而支持更复杂的量子...
2025-07-09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特殊的多层超材料,在强磁场作用下,其红外光发射强度显著超过吸收强度,为收集太阳能、开发热隐身技术开辟了新路径。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了解材料如何吸收和发射红外光(热)是诸多科学和工程研究领域的核心。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基尔霍夫提出的热辐射定律指出:在特定条件下,材料的红外光吸收率与...
2025-07-07
记者3日获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新型超快电子源,其发出的电子束能量异常集中且时间极短。这项成果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为构建具备飞秒级时间分辨和原子级空间分辨的超快电子显微镜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材料》。传统上,要制造能“看清”原子级别超快变化(比如电子运动)的显微镜,需要一...
2025-07-04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英国牛津大学和爱尔兰科克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发出一种强大的新技术,首次实验证实天然材料碲化铀(UTe2)具备内在拓扑超导性。这为大规模、容错型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材料筛选提供了关键方法。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极易受到环境噪声干扰,导致“量子退相干”,这限制了量子计算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拓扑超导体被认为是突破这一瓶颈的理想材料。其表面能...
2025-06-26
来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新一期《光学》期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证明在数十公里的实际部署多芯光纤中,超稳定光学原子钟(以下简称“光钟”)信号可以与电信数据同时兼容传输。这表明新兴的高容量光纤网络不仅能传输海量数据,还有望精准同步世界各地的原子钟,为基础科学、精密测量乃至全球时间标准的演进打开新大门。研究团队在意大利拉奎拉部署的多...
2025-06-23
牛津大学团队的离子阱芯片。图片来源:Jochen Wolf、Tom Harty英国牛津大学物理学家为控制单个量子比特精度设定了全球新基准,实现了量子逻辑运算迄今最低的错误率——仅0.000015%,即每670万次运算出现一次错误。这一破纪录的成果相比该团队10年前设定的基准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在某一年被闪电击中的概率为120万分之一,而这比牛津大学团队的量子逻辑门出...
2025-06-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项国勇、侯志博研究组与复旦大学朱黄俊研究组合作,首次在理论上将真多体非经典性从量子态扩展到量子测量,并通过实验实现了基于二维光量子行走的真三体非经典测量,用于三拷贝量子态估计任务;实验保真度超越最优二可分测量11个标偏。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非经典关联是量子世界区别于经典世界的核心特征,是量子力...
2025-06-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常宏团队成功研制出频率稳定度和系统不确定度均优于2×10-18的锶光晶格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新研发的锶光晶格钟完全满足2022年第二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关于2030年开展时间单位“秒”定义变更时对光钟性能的要求,使中国成为继...
2025-06-10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顾盛宏领衔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内发现一颗质量约为地球10倍的“超级地球”——开普勒725c。相关研究成果于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上发表。有没有另一颗像地球一样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这是人们长久以来关心的宇宙谜题。此次研究团队采用的技术方案,不同于常用的凌...
2025-06-04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陈龙泉团队通过系统的实验观测、理论分析和分子模拟,从移动接触线的宏观动力学和微观分子动力学两个角度,证实了流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和去润湿互为不可逆过程,揭示了新的界面流动物理图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流体在固体表面的铺展(润湿)与回缩(去润湿)是自然界随处可见的物理现象,且广泛存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航空航...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