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两位福建青年科学家获颁“科学探索奖”,他们都来自……

访问次数:2345  发表时间:2019-11-03





昨日,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奖励来自9大领域的50位获奖青年科学家,激励他们鼓足干劲,继续攀登科学的珠穆朗玛峰。

两位福建籍青年科学家——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郑南峰教授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毓龙教授获奖。

400多名“科学探索奖”主办方、发起人、评审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和机构媒体代表的见证下,50位科学探索奖得主的获奖理由逐一公布。

郑南峰的获奖理由是:

  “肯定他在金属纳米材料表界面化学方面的成绩,为精细化学品生产提供了绿色新途径,鼓励他在利用廉价金属替代稀有贵金属材料等问题上的探索。”

李毓龙的获奖理由是:

  “肯定他在‘发展新型遗传编码荧光探针,助力解析生理及病理情况下神经元的通讯连接’的创新型贡献,支持他在‘开发新型成像方法、解析神经微环路’等方面的探索。”


郑南峰来自厦大化学化工学院,今年42岁,福建漳平人,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表界面化学研究,已在纳米尺度表界面配位化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在Science NatureNature Mater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

公开资料显示,他不仅发展了利用表面配位化学调控金属纳米晶体的表面结构的普适方法,还解析了系列典型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配位结构,实现了对典型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性能的精准调控。近年来,他还积极推动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基于表面配位化学所开发的多个金属催化剂已被成功应用于精细化工绿色生产,大幅减少了一些重要化工过程毒副污染物的排放,形成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颁奖典礼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郑南峰表示,科学研究可以上“书架”,也可以上“货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近年来他在专注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应用领域。谈及“科学探索奖”,他认为青年科学家天马行空很重要,设立这样的奖项对于青年科学家是种激励。他还表示,将利用部分奖金来支持学生创业。

李毓龙来自漳平,目前就职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任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巧合的是他和郑南峰同样毕业于漳平一中。

李毓龙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开发前沿的工具,即新型成像探针,用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解析神经系统的复杂功能;借助先进的工具探究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特别是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对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2018年,李毓龙研究组联合多个研究组开发的两种新型神经递质探针,可以精确地实时检测多种生物的特定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或多巴胺的“一举一动”,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评选遵循科学家说了算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科学家共同发起,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资金,且不规定奖金用途。

据了解,“科学探索奖”在评选标准上,区别于以往众多对已有科技成果进行奖励的奖项,奖励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从事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的未来可能,看中潜力而非当下。 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表示,希望通过这样一年一度的遴选和颁奖,给正在科研路上埋头奋进的青年科学家以鼓励和支持,点燃更多青年人对科学的热情,做科学探索的同路人。

据“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介绍,2019年“科学探索奖”有效报名人数多达1335人,涉及众多研究领域。为了做到公正权威,评审工作共有350多位专家参与。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百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

为了选拔和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经评审委员会决定,奖项评审中采用“新星机制”——同等申报条件下,年纪更轻者胜出。最终50位获奖人中,35岁及以下获奖人有9位,比例接近20%

20世纪的科学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个年轻的学者在这个时候进入科技研究队伍,一方面是非常幸运的机会,一方面也是非常挑战的时代。“在颁奖典礼现场,科学探索奖发起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表示,“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困难时期,是得了博士学位以后510年期间,这个期间要选择一个领域,要在这个领域里做出来一个能够站得住的工作,这是一个新的挑战。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这个领域的学者,这是有远见的一个计划。”

(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文/图)

Copyright © 200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04284号
主办单位:福建运盛青年基金会 电话:0591—87532781/87532925 地址:福州市东大路73号东湖大院 邮编:350001 技术支持:影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