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教学科研 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王心晨事迹介绍
王心晨,男,1975年9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共党员。1999、2002年分别获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作为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回到福州大学参加工作。工作期间于2006年获日本JSPS奖学金在东京大学化学系统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2009年在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做洪堡访问教授,2008-2012年任该研究所胶体化学系独立课题组长,并组建福州大学-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光催化国际联合实验室,任实验室中方负责人。现为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王心晨博士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工作认真,爱岗敬业,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突出的成绩。王心晨博士长期从事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调控、光催化反应机理等研究工作,是科技部“光催化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和福建省“能源光催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负责人,主持97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3年入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高效转换和储存太阳能是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理想途径。通过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实现从太阳能到化学能的直接转化,是未来最重要和最简捷的氢能生产技术之一。传统分解水的光催化剂主要是无机化合物,如金属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及其复合物等。围绕这些材料的光解水制氢已经开展了40多年的研究,虽然已经探索了多达上百种无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但这些材料均不同时具备高量子效率和高可见光利用率,而且其主要组份大都包含昂贵的金属元素,难以实现太阳能光催化制氢技术的实际应用。针对无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存在的以上问题,王心晨博士开拓了光催化材料研究的新领域,实现从传统无机半导体光催化剂到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突破,围绕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结构与性能调控和反应机理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一、研制出石墨相氮化碳(g-C3N4)
研制出石墨相氮化碳(g-C3N4)这一新型共轭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剂,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光、热和化学稳定性,实现了聚合物半导体可见光分解水制氢或制氧,并初步阐明其光催化作用本质。该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 (2009,8,76-80),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发表6年来已被SCI他引1140余次,被美国化学会的《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杂志和多家科技网站作为亮点报道,并被Chem.Rev.和Chem.Soc.Rev.等综述文章大篇幅引用。
二、 实现了氮化碳光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合成和性能调控
通过调控光催化剂电子结构和多尺度微观结构、构筑表面异质结和修饰助催化剂等方法,拓宽光催化剂光谱响应范围、促进光生电荷分离和快速界面迁移、改善催化反应动力学行为等,提高了光催化分解水效率、CO2光催化还原效率和可见光利用率。
三、 拓展了氮化碳光催化应用新领域
利用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活化分子氧和过氧化氢,实现高效和高选择性的光催化有机选择性氧化过程,指认光催化反应的中间体和产物,跟踪反应历程,阐明了光催化反应机理。
迄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包括Nat. Mater.(1篇) 、Nat.Commun.(2篇)、Angew.Chem.Int. Ed.(17篇)、J.AM.Chem.Soc.(5篇)、Adv.Mater.(7篇)等国际化学和材料领域的知名期刊,所有论文被SCI他引累计9000余次,通讯作者论文单篇最高他引1140余次,H指数59。研究成果被Chem. Rev.、Chem. Soc. Rev.等综述论文大篇幅引用和正面评价,并被《Chemical& Engineering News》和《MRS Bulletin》等评选为研究亮点予以报道。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件。有关氮化碳光催化的研究工作被他引6100余次,国际上多个研究课题组也陆续开展氮化碳光催化相关研究工作,目前有关氮化碳光催化的研究论文近900篇,这些论文被交叉引用19000余次,形成了光催化研究的新方向,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应邀在《德国应用化学》期刊上发表作者简介(author profiles ),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主题报告和邀请报告30余次。
王心晨博士通过组建光催化创新团队、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核心课程、承担科研任务等,大力培养学术骨干和青年学生;利用中德光催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平台,在学生和青年教师培养、基础研究以及科研项目申请方面开展合作,先后选派4名研究生赴德国马普协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和学术合作;共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26人次,其中毕业9人,有5名博士生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1名博士生获得“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1名博士生获“宝钢优秀学生奖”一等奖等。
附件:
1、
王心晨事迹简介.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