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心所向 一往无前

——陈敬华事迹介绍

陈敬华,男,福建福州人,197810月出生,2010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药物分析学系秘书。入选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重点项目。担任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评审专家、福建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专家和《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stry Communication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microRNA》、《Bioelectrochemistry》、Nanoscale等多家国际权威期刊的审稿专家。

一、志坚行苦,笃行科研不负初心

2004年,他从福州大学硕士毕业,走进了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开启了独属于他的科研之路。年轻便是用来奋斗的,陈敬华博士用行动让他的青春在拼搏中光彩夺目。他在工作过程中攻读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学位,教学与科研深造齐头并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的教学任务让他能用来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他只能夜以继日地和时间赛跑,时常通宵达旦地攻读,次日依然抖擞精神踏入教室进行当天的教学。付出的汗水,牺牲的睡眠没有白费,他成功获得了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以出类拔萃的成绩回归!

闪耀于人前的成功,往往有诸多苦心孤诣的背后。到医大工作后接触了很多医生和病人,特别是感受到癌症病人的痛苦和生死离别的悲哀,就想致力于肿瘤早期诊断方面的研究,陈敬华博士称,他的初衷就是想尽己所能通过科研途径为癌症病人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所以化学专业出身的他毅然选择了从事便携式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肿瘤早期诊断等领域的研究。在知之甚少的领域中寻求自己的方向,无疑是艰难的,他与本科生一同上课汲取医学检验、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学科知识,与临床医生共同探讨肿瘤相关问题,起早贪黑地进行研究探索,每日与太阳同起,伴着清冷的月色而归。交叉学科研究困难重重,失败的经验一次次累加,身边的人都看不到希望,劝他早日放弃。而最直面受到失败冲击的他,却始终坚守初心,在失败中找寻新的出发点。坚韧是一种品德,是意志,更是成功的金钥匙,陈敬华博士以其长久的坚持与不畏挫折的强韧换来了科研上的累累硕果。目前,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Analytical Chemistr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Chemistry CommunicationsSCI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4篇(合计影响因子286.32,其中影响因子5.0以上论文25篇,3.0以上论文51篇),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SCI他引次数1083次(单篇被引用30次以上论文12篇)。申请国家专利8项,已授权2项。获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1、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3项。具体的科研成果如下:

(一)成功设计了短直链型、发卡型、“Y”型交联、G-四倍体型、锁核酸等各类核酸探针,并将其与多通道阵列式电化学生物芯片、核酸适配体、DNA自组装、纳米金属簇、DNA模拟酶和目标序列循环信号放大技术等相结合,开发了多种高灵敏、高特异性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并用于乳腺癌、肝癌、口腔癌等肿瘤相关标志物的检测,为肿瘤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开辟了一种超高灵敏、简便、快速、经济的新方法,从而有望大大方便医患工作,减少创伤性检查的痛苦,同时也将有助于开展大规模的民间筛选检查。

(二)通过高温前驱体包覆技术合成了发光性能优良的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晶,有效提高了纳米晶的上转换发光效率,同时实现了其表面的DNA功能化修饰,进而将其作为上转换荧光探针实现了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用于活体检测的上转换显微成像系统。与传统的基于荧光染料的成像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稳定性高、荧光寿命长、潜在生物毒性低,穿透深度大、生物组织自荧光干扰低以及对生物组织几乎无损伤等显著优点,在荧光生物成像和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三)提出了微流控生物芯片简易制备的新方法,简化了微芯片的制作工艺,建立了微流控生物芯片电化学检测集成系统,并成功利用荧光方法对微流控通道内的肿瘤相关基因传输进行了模拟检测。该检测系统最有希望真正实现肿瘤标志物检测设备的小型化、便携化和智能化。由于不需要固定场所、不依赖专业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可对依赖大型仪器的检测方法形成补充,实现大规模肿瘤筛查的目的,从而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二、严谨教学创新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陈敬华博士近年来积极从事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承担药学、预防医学和医学检验专业的《药物分析》、《仪器分析》、《卫生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参与完成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等教学改革项目。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获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参与编写了《仪器分析实验》(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等多本教材,参编的《分析化学》试题库入选校级优秀题库。作为主讲教师的《药物分析》、《分析化学》、《卫生化学》等课程入选福建省精品课程。

对于教学,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及方法。他注重科研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行业现状,追踪学科前沿,及时更新科研内容。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每年指导多名优秀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参与科学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献身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巨大热情与潜能,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有余力者更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部分优秀学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好苗子。截止目前,取得的成果如下:

(一)指导本科生完成的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纳米材料结合核酸适体探针用于唾液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快速检测》在国际权威SCI源期刊发表论文2篇,并入选福建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展。

(二)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血糖仪的新应用基于血糖仪构建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用于乳腺癌相关微小RNA的快速检测》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三)指导本科生完成的科技作品获福建医科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

(四)指导本科生完成的毕业论文多次获等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奖。

Copyright © 200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04284号
主办单位:福建运盛青年基金会 电话:0591—87532781/87532925 地址:福州市东大路73号东湖大院 邮编:350001 技术支持:影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