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龙武简介
——叶龙武事迹介绍
叶龙武,男,1981年9月生,浙江乐清人,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博导、课题组长。浙江大学学士(2003年;导师:麻生明院士)和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博士(2008年;导师:唐勇院士),2008-2011年先后在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及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7月入职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功能杂环合成和药物合成。致力于“炔烃转化的选择性控制及其在结构多样性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采用“利用金属(廉价)和配体调控选择性”、“利用环张力控制区域选择性”、“设计串联反应作为驱动力”这三种研究策略实现炔酰胺等炔类化合物转化选择性控制,结合新试剂和新催化体系的设计与开发,围绕杂环药物优势骨架的构建发展了一系列基于炔酰胺等炔类分子的新反应。为解决该领域的选择性控制、催化效率及原子利用率等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氮杂环结构多样性合成提供了高效简洁的方法。所发展的方法已应用于五十多种含药物核心骨架的重要氮杂环分子的高效和多样性合成,并成功应用于三十多个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分子和药物的高效简洁合成。通过底物设计创新、研究策略创新、合成方法学创新,取得了如下原创性成果:(1)通过设计双官能团炔酰胺底物,建立了基于炔酰胺的手性金属催化、手性有机酸催化、手性有机碱催化和可见光催化等新模式;(2)为系列手性多环、桥环、中环、螺环等具有药物核心骨架的重要氮杂环的结构多样性合成提供新方法、新策略和新途径;(3)发展了α-亚胺金属卡宾和donor/donor铜卡宾的新生成方法,有关炔酰胺与异噁唑用于产生α-亚胺金属卡宾的新方法被国内外20余个课题组使用;(4)实现了首例基于直接活化炔基的手性Br?nsted酸催化,相关成果发表于Nat. Chem.后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科学网、《中国科学:化学》英文版期刊Science China-Chem.和《科学通报》等作为研究亮点推介。由于上述系统性研究,应邀在Acc. Chem. Res.、Chem. Rev.、Chem. Soc. Rev.、Trends Chem.、Coord. Chem. Rev.等顶尖刊物撰写有关炔烃化学的研究综述。这些新合成方法学有力推动了炔烃化学、金属卡宾化学、手性Br?nsted酸催化、不对称催化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独立工作以来共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110余篇(厦大均为第一通讯单位),包括Acc. Chem. Res. (1), Chem. Rev. (1), Chem. Soc. Rev. (1), Nat. Chem. (1), Nat. Catal. (1), Nat. Commun. (2), J. Am. Chem. Soc. (4), Angew. Chem. Int. Ed. (12), Cell Rep. Phy. Sci. (2), Chem. Sci. (4), ACS Catal. (6), Sci. Bull. (2)和Sci. China Chem. (2)等,其中IF>20 的论文 9 篇,IF>10 的论文 44篇,IF>5 的论文 77篇。通讯作者论文被引用4500余次(h-index: 50;其中12篇为ESI高被引论文),被Synfacts、Organic Chemistry Portal、JACS Homepage、NSFC website、Sci. China Chem.和《有机化学》作为亮点评述30余次。连续三年(2018-2020)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 高被引中国作者。先后获或入选2015年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16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9年田昭武学科交叉奖一等奖、202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1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22年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2022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2022年福建省高层次A类人才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杰青、优青、重大培育、面上等7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负责人)、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和重点项目、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企业横向课题(共7项)等。应邀在国际均相催化、绿色化学国际论坛、中国化学会、全国有机化学、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全国均相催化和全国物理有机化学等重要学术讨论会上做邀请报告20余次。已培养博士生16位,其中9位获评厦门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位获评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6人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7位已获高校教职(4位直接受聘教授或研究员,1位入选海外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