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一线觅真知 教书育人担己任

——王乾廷事迹介绍

   王乾廷,男,1977年8月出生,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1998年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9~2010年在美国Wisconsin大学访问学习,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处/研究生处处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授。
       他获得2件授权发明专利,1件软件著作权登记。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4)、2009和2011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1和第4)和2008年度一等奖(排名第5),获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予的“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获福建省第十届青年科技奖,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省产学研技术创新项目、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参编教育部教指委规划教材1部。2011年被福建省委教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光荣地当选为中共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涉猎广泛打基础
  
       如果一个人连续十多年都呆在学校,人们当然认为他是个“书呆子”。不过,王乾廷教授却是个例外。他兴趣爱好广泛,喜欢锻炼,还非常喜欢阅读文学杂志,甚至连续订阅了多年的《收获》。他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鸟之两翼”,理工科的人,更应该多学习哲学和社会科学,运用到工作中去。
       的确如此,2006年5月进入福建工程学院后,不到半年,王乾廷教授便在全校讲课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凭着出色的技巧,他的课堂非常热门,综合评价总是在九十多分。同学们都说,上王老师的课,风趣幽默,丰富充实,内容新颖,互动自由,完全摆脱枯燥的推导和无味的说教,再乏味的知识都听得津津有味。
       王乾廷教授认为,科研重要的是以实践做基础。于是,从博士起,了就毛遂自荐,到企业帮助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到最后,领域内不少企业都知道福建工程学院的“王博士”,主动找上门来寻找合作。
       福建工程学院历来十分重视产学研联合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承担的科研课题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些重大行业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因此,从教后的他也积极承担多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特别是近年来与福耀玻璃、乾达重工、荣兴机械等龙头骨干企业的合作,更是倾注了巨大的精力投入。
  
生产一线求真知
       就像扎实的临床功夫可以成就一名医生一样,“生产一线”也成就了王乾廷教授的事业。他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生产难题,说到原因,归功于“一线”。因为,企业是科技需求的来源;企业是科技使用的终端;企业,也是科技创新的大舞台。
       与福建宏达模具塑料厂、福耀玻璃等企业合作开始时,企业并不怎么信任他的团队。毕竟前期没有成功合作的先例。这时,公司有意无意地先出了一个考试题测试,那就是拿出了一个玻璃上使用的橡胶条,十分柔软,也十分精密,说要测定它的尺寸,看是否达到合格产品的标准。企业的用意也很明显,因为柔软的产品没有办法用常规的工具测量,看有什么高招?巧的是他曾经掌握过这项技术,当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后,双方初步建立起互信关系。此时,公司终于提出了一项世界级的难题,那就是提出开发汽车钢化玻璃风栅模具。当时全世界只有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四家企业掌握了风栅成型器的技术,作为生产钢化玻璃的核心设备,中国的风栅成型器全部依赖进口。福耀玻璃受到这些国家的严密技术封锁,就像被捆住了手脚一样。希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是,要攻克这样的高难度问题,谈何容易!作为长期从事材料与模具行业的团队,深知这个课题的份量。他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经过反复的论证,觉得最多也不过是五、六分把握能够成功。经过慎重的思考,课题组还是大胆地做出了艰难的选择,那就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无论如何也要攻下这个难题。为了这个课题,几乎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忙碌着。科研工作,并非只要勤奋就可以了,但勤奋是必备的。为了设计其中的关键工装,几天都没有睡着觉苦苦地思索着,试验着;为了测定试验数据,住在车间里,与工人同甘苦;从学校到厂里交通十分不便,只好乘坐着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摩的;面对着时不时的试验失败,又强打精神,总结着教训,不断地改进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联合开发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新的汽车玻璃钢化风栅成型模具。这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获得了国家授权发明专利,每年为福耀玻璃创造近3亿元的新增效益。由于成果先进,这项成果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之后,课题组又乘胜追击,为福耀玻璃成功开发了带有强磁场的新型汽车玻璃塑料包边模具,为厦门厦华成功开发了大型液晶电视后机壳成形模具,为荣兴机械开发了大型摩托车配件成型模具。获得了十几项的国家专利,获得了省级奖项,获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但是,这其中无一例外地充满着艰辛,充斥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当然,也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当前,与福建乾达重工和央企中铁装备合作,引进和开发隧道盾构掘进机技术,成功下线2台福建制造的盾构机,为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的腾飞助力!
       王乾廷教授说,作为科研工作者,深入企业一线是很艰苦的,也是充满着失败和风险的。可是,真正的博士学位不是在空调房间里攻读出来的,也不是在电脑前操作键盘鼠标就能够得到的。只有在生产的一线,才是培养高水平科研人员的场所,企业就是所名牌大学,一线工人就是优秀指导老师,技术的创新就是高档论文,企业的认可就是授予的最高学位。
       2010年以来,王乾廷教授带领团队,围绕数字化模具与装备研究方向,与企业合作,承担了“大型重载轧钢机的螺旋锥齿轮的制造技术研发”、“轧钢装备重载硬齿面齿轮关键技术研发”、“重型机械制造”、“造船大吨位门式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高效节能轧制装备制造关键技术产业化”、“福建乾达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重型机械制造(冶金、盾构机)”、“盾构机装备产业化”、“重型装备智能热处理与精密制造生产线”等12项横向课题,经费达450多万元。
       作为团队负责人,通过和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模具行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出了发明专利、学术论文、技术标准、科技奖励、创新产品等系列成果。同时,团队还为省委省政府起草10多份调研报告和战略规划文件,获得“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省“五四青年奖章”先进集体称号。团队成员中有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教学名师,被评为“福建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福建省级教学团队”。通过引进与培养,形成了较完整的科研团队。团队与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一道,撰写《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福建省“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规划》、《福建省机械工业人才需求预测(2009~2015年)》、《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尤其是2013年参与撰写的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支持我省模具行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闽政办〔2013〕3号文)》,为全省模具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强劲的动力。
教书育人担己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老师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并作为参与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以成果“用于汽车玻璃塑料包边成型模具的永磁柔性耐压双囊夹紧机构”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获全国三等奖。2013年,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以成果“薄板冲压件拼焊内压快速成形”参加福建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获优秀奖。2013年6月,指导学生“适宜福州地质的土压平衡式盾构机刀盘的结构设计与仿真”的项目,列入福建省推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
       谈到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最推崇的是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要提高个人的思想认识。而谈到大学生的现状时,则忧心地引用了杨叔子的话:“精于电脑,荒于人脑。”他说:“能够限制住自己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别人。当一个大学生在做到这一点后,就要好好地掌握好专业知识,这能够帮助一个人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触类旁通,教育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没有灵魂。因此,教育必须提倡创新,这样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节奏。
       王教授回顾在美国访学的经历时说,“美国大学的两大优势,一是拥有完善的科学团队,可以针对不同的方向和领域进行研究。二是美国的学术自由开放,对于研究不是硬性地规定好方向,完全是出自于兴趣,不必循规蹈矩。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对此,他更希望以自己身体力行的教育科研实践,能培育出更优秀、更具创新能力的学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王乾廷教授说,我国还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唯有在平凡的岗位上抱着只争朝夕的态度去努力,不断攀登高峰,都能有新收获。

Copyright © 200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04284号
主办单位:福建运盛青年基金会 电话:0591—87532781/87532925 地址:福州市东大路73号东湖大院 邮编:350001 技术支持:影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