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练自我 情系三农

——朱育菁事迹介绍

朱育菁,女,1972年12月出生,1989年就读于福建农学院,2005年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并获得农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厦门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0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自1998年始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从事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应用,现任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兼任福州市农业局副局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基础生物学与农业生物药物创新团队责任专家。社会兼职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推广硕士生导师,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生物化学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福建省青联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女科技工作协会理事。

1. 赤心报效祖国,勇攀科学高峰

2001-2005年在德国波恩大学留学期间,率先开展藕合型生物毒素BtA杀虫机理研究,建立了BTA生物藕合HPLC检测体系,设计了小菜蛾喂毒试验的网隔叶片生物测定法等技术。回国后主持研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回国人员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福建省杰出青年自然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科技项目等8项课题,并参加了30多个国际合作、国家863项目、973前期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农业部948项目、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外国专家局重点引智推广项目和省级项目。在厦门大学博士后研究期间,完成了多酚氧化酶抑制剂对菜青虫的防效及其毒理学研究”。在生物农药的研究方面刻苦不懈努力取得四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完成了“生物杀虫剂BtA的研究与应用”、“青枯病生物杀菌剂ANTI-8098A的研究与应用”、“尖孢镰刀菌生物学及其生物防治”、“灰黄霉素的藕合修饰”、“五谷杂粮乳酸发酵饮料的研发”、“龙眼褐变致腐机理及微生物保鲜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线虫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的研究与应用”等课题,开发系列9项生物农药包括“高效生物杀虫剂BtA”(商名品:天时)、“青枯病生物杀菌剂ANTI-8098A”(商品名:安地)、“农作物枯萎病生物杀菌剂NH-BS-2000”(商品名:枯特利)、“植物线虫病害生物杀菌剂”(商品名:担子药肥)、“外来入侵生物水葫芦的无公害防治药剂”(商品名:杂草克乐)、“核果类流胶病的无公害防治药剂”(商品名:流胶灵)、青枯病弱菌系免疫接种剂”(商品名:鄂鲁冷特)、灰黄霉素农用化产品“松刚霉素”和“多酚氧化酶抑制剂在生物杀虫剂中的应用”。参与推广技术4项,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约48121.16万元,使用区内农药残留合格率显著提高。并参与组建“中德生物防治合作试验室”、“福建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农业生物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部东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等。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第十三名),省科技二等奖3项(参加)。2011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省优秀留学人员,2012年获福建省女职工标兵 。发表论文146篇(其中SCI 10篇),专著5本(英文1本)。获四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外观专利。

2.科研引领发展,应用成效显著

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的“高效生物杀虫剂BtA”的研究经专家鉴定整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BtA的藕合技术为国内外首创,该部分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专利8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BtA研究文章31篇,其中SCI 10篇,英文专著2本;中试产品在全国19个省市累计示范面积达达457.4万亩。获得社会经济效益18358万元,研究成果转让给福建浩抡农业科技集团(150万元占股份15%),产品获得农业部和国家经贸委农药登记三证,至2005年累计生产生物杀虫剂BtA(商品名:苏维士)1200吨,新增产值4802万元,新增利税1800.75万元。使用区内农药残留检测的合格率显著提高。获福建省名优产品奖、中国专利成就金奖等。2006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至2009年,高效生物杀虫剂BtA累计示范面积达557.4万亩,获得社会经济效益18933万元。

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的针对植物癌症“青枯病”研制的生物杀菌剂ANTI-8908A中,首次发现了生防菌对青枯菌的致弱现象,为植物青枯病生物防治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制出低毒生物杀菌剂(商品名:安地ANIT),生防菌在产品中存活率达90%/20个月,对皮肤和眼睛无任何刺激,对茄科作物青枯病防效达75-85%,优于对照化学农药。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专著1本,中试产品合计推广面积达55975亩次,获社会经济效益365.389万元。产品已获农药临时登记证。2008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8-2010年,在厦门同安郭山建立核心示范片4000亩,二年来共累计推广应用青枯病生物杀菌剂“安地”达20000亩次。此外,在福州、宁德、南平等地推广应用达83000亩次。

作为第六完成人参与的“龙眼褐变致腐机理及微生物保鲜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阐明了龙眼褐变致腐作用机理,首次提出了“筛选抑制龙眼褐变腐烂作用酶的微生物”的龙眼保鲜研究新思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保鲜微生物,鉴定出有效活性成分为“羟苯乙酯”和“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建立了发酵工艺技术,进行了田间试验示范。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莆田、泉州、漳州等龙眼主产区进行了示范应用,三年累计面积达7100亩次,累计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207.50万元。2011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第八完成人参与的“线虫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的研究与应用”,利用线虫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研制出担子肥药制剂,研究了淡紫拟青霉H-PL-2003杀线、抑菌、降解农残的机理,克隆几丁质酶基因,纯化分析多糖结构。设计出淡紫拟青霉“一步发酵法”,建立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实现产业化。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行了推广应用,将担子肥药替代部分基肥,在播种或移植前施用,对作物根结线虫的抑制率达到80%,增产20%。并在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等地的蔬菜种植区进行了规模生产试验示范,累计推广面积达25万亩次,经济效益达到1.25亿元。2011年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一等奖。

3.加强科研创新,提升服务能力

2009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实施科技下乡“双百”行动,朱育菁博士积极响应院“双百行动”工作方针,作为科技特派员入驻惠尔康集团有限公司和厦门如意情集团等省级龙头企业。牵头惠尔康与福建省农科院于签署了《福建省优势农业产业化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福建省农科院公益性主导,以促进实现产业发展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我省优势农业的产业化平等互助、开放合作的服务模式。对惠尔康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农科院的基本情况?科研条件等,针对谷物饮料产业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形成科技需求调研报告?目前,已共同出版《植物饮料原料文献学》,完成1935页的文稿。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和资源优势,为企业寻求剥皮地瓜和芋头的供应商,解决企业上下游供应问题,并提出《福建省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战略》需求调研报告。在企业生产原料中昂贵的和大量需求的稳定剂,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微生物技术优势,共同合作新课题。开展与厦门如意情集团的合作,进行茄科与瓜类作物的种苗健康繁育和运输保鲜的研究,共同申报国家星火计划“茄瓜类蔬菜产业技术与生产链建立及示范”,获支助。成立企业专家工作站和科企联合创新中心,将科学研究致力于解决产业关键或共性问题。现已同企业共同研发“植物疫苗”、“种苗微生物保鲜剂”等最新成果。因服务企业成效显著,2009和2011年朱育菁博士分别获院双百行动和服务企业先进个人。

朱育菁博士曾多次被评为所文明职工、先进工作者。2011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省优秀留学人员,2012年获福建省女职工标兵。她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带领学科队伍为农业微生物应用事业的不断发展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再攀高峰。

Copyright © 200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04284号
主办单位:福建运盛青年基金会 电话:0591—87532781/87532925 地址:福州市东大路73号东湖大院 邮编:350001 技术支持:影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