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亮点追踪】◎主持人:本报记者 翟冬冬6月14日,一个由多国行星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探测到的数据中发现,火星内部质量存在异常,或许其有一个全液态的核心。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确定太阳系中行星的内部特征异常艰难。例如火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证明其核心是固态还是液态,然而确定火星的核心结构对于寻找火星生命十分重...
2023-06-20
土卫二上发现生命关键组成元素磷。图片来源:“卡西尼”号成像团队/西南研究所等美国西南研究所科学家主导的团队,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卡西尼”号探测器提供的数据,在土卫二的海洋中检测到生命的关键组成元素磷,这些磷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相关研究论文刊发于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研究团队2020年使用地球化学建模预测,土卫二的海洋中应该含有丰富的磷。现在他们...
2023-06-16
1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首个出舱载荷——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以下简称空间辐射生物学装置)出舱成功,已经开展实验。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对辐射生物学和空间科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据悉,空间辐射生物学装置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大连海事大学联合开发,主要用来研究宇宙辐射和微重力等胁迫环...
2023-06-15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获悉,该所原子物理中心科研人员在低能高电荷态离子电荷交换量子态选择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物理学会杂志《物理评论研究》上。先进离子源的问世使得高电荷态原子物理研究成为一个全新的领域。高电荷态离子具有大量空的量子态轨道,容易俘获中性物质中的原子分子电子,形成激发态并退激发射光子。...
2023-06-14
左边是实验结果,中间和右边是理论建模。红色和蓝色表示电子的速度。图片来源: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首次成功测量了一类新型量子材料内的电子自旋,这一成就有望彻底改变未来量子材料的研究方式,为量子技术的发展开辟新途径,并在可再生能源、生物医学、电子学、量子计算机等诸多领域找到用武之地。相关研究论文已刊发于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学》杂志。电子自旋...
2023-06-13
日前,美国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PME)安德鲁·克莱兰教授领导的团队使用了一种名为声学分束器的设备来“分裂”声子,从而展示了它们的量子性质。他们证明了分束器可用来诱导一个声子的特殊量子叠加态,并进一步在两个声子之间产生干涉。这一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迈出了创造新型量子计算机的关键第一步。当人们听到连续不断的音乐,实际上是被称为声...
2023-06-12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韩正甫、王双、银振强、陈巍等发现了量子密钥(QKD)发送端调制器件的一种潜在安全性漏洞,并利用该漏洞完成的量子黑客攻击实验表明:当QKD的发送端未对该漏洞进行严格防护时,攻击者有可能利用其获取全部的密钥信息。相关研究的两项成果日前分别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光学》和《应用物理评论》。QKD理论上可以在用户之间...
2023-06-08
宇宙注定要蒸发?根据史蒂芬·霍金的著名辐射理论,随着事件视界(黑洞最外层的边界)对周围量子场的破坏,黑洞会随着时间蒸发,并以一种奇怪的辐射形式逐渐失去质量。但分析表明,事件视界对这一过程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日前,据荷兰拉德布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时空曲率中足够陡峭的斜率也可做同样的事情。这表明,霍金辐射理论不仅适用于黑洞,所有大型物体,甚至是宇...
2023-06-07
星系内部环境“探针”再现SPT0418-47的中远红外连续辐射和多环芳烃。图片来源:《自然》网站根据《自然》5日发表的一项天文学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在宇宙大爆炸后不到15亿年形成的一个星系中,观测到了名为多环芳烃的复杂分子。这些分子的辐射在星系中分布并不均匀,而其背后的原因有待阐明。这可能是目前已知探测到的最遥远的复杂芳香分...
2023-06-06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31日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基于CRISPR技术的无创血液检测方法,这种被称为EXTRA-CRISPR的方法在癌症诊断中的效果可与广泛使用的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媲美,且能与一台简单的便携式设备配套使用,有望大大加快癌症早期诊断的流程。最新方法通过检测参与在血液中循环的微小颗粒(细胞外囊泡)内的基因表达的微型RNA分子发...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