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快速、精确的新型3D打印技术,利用一种新型树脂,在同一物体中无缝融合柔软与坚硬两种性能区域。该方法通过控制不同颜色的光,触发不同的化学反应,使材料在打印过程中自然过渡,如同骨骼与软骨、关节与韧带的连接结构。这一突破为开发下一代假肢、柔性医疗器械和可拉伸电子产品提供了新路径。相关成果1日发表在《自然·材料》杂...
2025-07-02
低能耗放大器仅在读取量子比特信息时启动。图片来源: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科学家研制出一款革命性的放大器。这款设备不仅能耗仅为现有顶级放大器的十分之一,还创新性地采用脉冲操作模式,即仅在读取量子比特信息时“激活”,从而大幅减少量子系统的退相干效应,向扩大量子计算机规模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微波论与技术汇刊》杂志。作...
2025-06-27
研究人员展示类脑导航机器人。图片来源: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机器人导航系统。该系统能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运作过程,实现类脑导航,其能耗不到传统导航系统所需能量的10%。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这种名为基于神经形态系统的位置编码(LENS)的新系统,为机器人位置识别设立了新的低能耗标准。研究...
2025-06-20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肖正国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被称作“弱空间限域”的新方法,制备出了晶体颗粒更大、更耐高温的全无机钙钛矿薄膜,成功将发光二极管(LED)亮度提高到116万尼特以上,使用寿命超过18万小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钙钛矿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材料,具有高发光效率、成本低廉和制作灵活的优点,在太阳能电池、LED和探测器中应用...
2025-06-13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古宏伟团队和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研制出的柔性复合热电膜材料的室温热电优值(ZT值)和可穿戴发电器件的归一化功率密度,均为所有已报道同类材料的最高值。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热电技术可直接将热能转换成电能,并具有无机械转动部件、安全、环保等优点,为解决智能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用电问题提供了优选方案。但目...
2025-06-11
近日,由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酿酒微生物岗位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教授刘延琳团队历时17年培育的国内首株干白葡萄酒本土酿酒酵母NX16菌株实现产业化并成功量产。截至目前,该菌株已在东欧酿造了500余吨干白葡萄酒。这是该团队继2013年率先实现两株干红葡萄酒本土酵母产业化应用后,选育并实现产业化的第三株本土酿酒酵母菌株。2000年以来,在国家相关项目支持下...
2025-06-09
未来,智能手环的灵敏度有望更精准,折叠屏手机的屏幕也会变“亮”。这得益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裴坚团队近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有机高分子半导体亚微米级的超高精度掺杂,智能传感芯片灵敏度有望提升。“有机半导体的精加工,就像在沙漠里找水。”裴坚生动地解释了该领域研发的难度和重要性。与传统的无机半导体相比,有机半导体具备轻薄柔...
2025-06-04
记者5月28日从中国电科院获悉,我国自主研发的“特高压交流套管状态感知及预警系统”近日在1000千伏特高压长泰变电站完成安装,并在特高压电压等级实现规模化应用。作为电网的“咽喉”,套管承担着绝缘与导电双重使命,其运行状态直接关乎电力系统的安全。然而,高压套管长期处于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干扰等复杂环境中,传统监测手段误差大、抗干扰能力弱,难以精准预警故障...
2025-05-30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提出了一种具有突破潜力的新技术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一种新型电池原型装置,其单位重量的能量密度可达当前电动汽车所用锂离子电池的三倍以上。该成果有望推动交通方式向电动化迈进。相关研究成果于27日发表在《焦耳》杂志上。就电池的储电量而言,在给定重量下,其容量已接近物理极限。这一瓶颈问题对能源创新及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动力系统...
2025-05-29
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日前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位。“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
2025-05-26